最新消息
時間:
2022/06/28 ~
2023/06/28
內容:
史話》與歷史學家重返明清戰爭場景(胡漢輝)

2004年夏天,中研院黃一農院士(左一)帶學生在泉州海交館考察天啟4年鑄造的同安大炮,這門珍貴的同安大炮在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鋸掉1/4煉鋼鐵。(圖文:胡漢輝提供)
有幸閱讀台灣清華大學黃一農教授的《紅夷大炮與明清戰爭》。翻開巨著,讓時光倒流400多年,和黃教授一起走進那個特殊年代的戰爭……
一位歷史學家的風釆,是透過那些刻板枯燥歷史信息,用生動娓娓動聽的語言,告訴你應該用歷史人文的深度和哲學的人文高度,讀懂某一個歷史階段的史實。比如:400多年前,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薩爾滸戰役」(1619),當時後金以其訓練有素的弓箭手,搭配雷霆萬鈞的鐵騎,大敗於過度相信「火器」的明軍──故事的精彩程度令人不禁擊節讚賞。書中這麼描述:明軍在薩爾滸之役時尚以火器自豪,遼陽總兵劉綎曾派人開諭敵軍曰:「我有7種火器,汝不可擋,須速來降!」
而馬林在與努爾哈赤遭遇時,亦不畏布陣進行野戰。繞營鑿壕3道,壕外大炮,炮手皆步立大炮之外。又密布騎兵一層,其餘眾兵皆下馬於3層壕內布陣。馬林在陣前臚列兩輪戰車,每車牌楯上有可發射火器的小孔,期盼能以火力壓制敵方。然而戰車必須配合準確性和發射率均較高的火器,才能發揮作用。
此外,他也失策地將大炮均列於壕外。由於各種銃炮的裝填頗慢,故兩軍交戰時,滿洲騎兵只需不到20幾秒就可以從200米外突入明軍位於壕外的炮陣,而這段時間內,操作各種大、小火器的銃炮手只可能發射1至2發;快速移動目標很難被瞄準命中。
這就是黃一農教授筆下的「後金」鐵騎大敗守城明軍詳細故事。

2004年夏天,中研院黃一農院士(左一)帶學生在泉州海交館考察天啟4年鑄造的同安大炮,這門珍貴的同安大炮在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鋸掉1/4煉鋼鐵。(圖文:胡漢輝提供)
讀者會在這場戰役中體驗在「先進與落後的生死鏖戰中」思考:熱兵器與冷兵器之間的「戰場效果」;騎兵繞勇的衝殺速度與熱兵器發射速度的差異,造成戰爭的勝與敗。那麼在當時戰爭環境裡,人們的思想流與意識流裡,到底「誰會戰勝誰」?
這種先進與落後課題的討論其實從薩爾滸戰役一直爭論到乾隆58年(1793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為乾隆皇帝送來象徵盎格魯‧撒克遜工業革命成果和標誌軍事高科技水準的「西瓜大炮、銅炮、自來大炮、艦船模型…」時,乾隆皇帝不屑一顧!但是,黃一農教授用他對當時史實的調查研究,用歷史的大眼光,更深層次的分析當時真實的戰爭狀況:出身晚明福建建陽刻書世家的余應虯,在其《鐫古兵家籌略》一書有云:「夷狄長技莫如馬,中國長技莫如車。夷狄長技莫如弓,中國長枝莫如火。車靜以制賊之動,火遠以制止賊之近。況馬費十倍於車,馬施火不若於車」。認為明軍憑藉火器和戰車應足以對付後金的騎兵與強弓。
然而,在關乎明衰清興的薩爾滸之役中,努爾哈赤憑藉著「集中軍力,各個擊破諸路敵軍」的卓越戰略,率滿兵以冷兵器大敗過度迷信火器的明軍,證明軍事史上由於火藥所主導的時代尚未能進入中國戰場。訓練精良弓箭手,搭配擁有快速移動力和萬鈞衝撞力的鐵騎,仍是主導這場戰爭勝負的關鍵要素。比較當時用火器的戰術(如其錯誤地將火炮置於壕外,且未能做到排槍循環齊放),因而,無法形成有效的壓制或殺傷火網。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一部歷史巨著撇捺飛揚是血脈的史實,不是跟著別人後面爬行,而是親臨當年的戰爭場景,深入調查研究,感悟、體驗當時戰爭雙方作戰的心理狀態、心靈想像;然後娓娓描述戰爭形態的各種細節。這種精妙語言完全是「田園調查」的結果,也是黃教授做學問的特質。
再翻著作,故事又跌宕起伏,黃教授又把我們帶到明萬曆31年癸卯歲的「呂宋慘案」歲月。這是中國閩南同安人第一次感受先進與落後,「落後就要挨打」的那個時代的哲學觀。西班牙在菲律賓馬尼拉建立殖民地之後,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僅用200炮兵,用先進的「呂宋大炮」,在一個多小時內,殘殺了兩萬多中國閩南人。「呂宋慘案」震驚全世界;也讓當時一些在菲律賓的同安人痛定思痛!他們想方設法,得到西人信任,學習西班牙人先進的鑄炮和「操炮」技術,意在有朝一日,為死難的同胞報仇雪恨;「呂宋慘案」刺激了新式武器的需求。
2014年,福建石獅市博物館從民間收集到明代兵部尚書黃克纘為其堂兄黃克立撰寫的墓誌銘。墓誌銘上的蠅頭小楷言簡意賅地說明:在寧遠大捷中立下戰功的「閩卒」是黃克纘委託侄孫黃調換從同安招募而來的:「余(指黃克纘)為戎政兵部尚書,值建賊(指努爾哈赤)攻遼陽,京師大震,余命兄(指黃克立),孫黃調煥募同安(指泉州府同安縣)善鑄呂宋炮(紅夷大炮)者14人,攜之入京。鑄三十門而上疏解其六於遼,令煥(黃調煥)為守備將南京所攜工用炮者30人與之偕,內一炮重3千斤,為參將李秉誠取守奉集堡,夷將火狐狸將2萬人來攻城,炮發擊死賊800人,殲其二將,乃火狐狸與哈赤侄也……」墓誌銘是明清戰爭非常重要的歷史物證!
黃教授得知這一重要歷史信息之後,第一時間給我掛電話說因為教務忙,讓我先從廈門趕往石獅先拓印墓誌銘的碑文。第二天晚上,他就風塵僕僕地趕到石獅和我會合。他反覆驗證碑文的內容之後,便喜形於色地告訴我:「墓誌銘是中國閩南同安人第一次仿造紅夷大炮的「物證」。不久,他在(明末薩爾滸之役的潰敗與西洋大炮的引進)論文中引用史證與物證的關係,切入點從武器和戰術的角度探討紅夷大炮的鑄造與南洋地方閩南工匠的關係,認定時任兵部尚書的黃克纘招募閩南工匠在北京鑄造中國第一批紅夷大炮並且參加遼東「三大戰役」。此一研究匡正了先前學界認為徐光啟等天主教徒首先從澳門引進西洋火炮的錯誤認知。2006年9月,我在《廈門晚報》發表《同安大炮的輝煌》一文,意在把廈門地方史與中國歷史之關節相連結,進一步闡述閩南同安人早在明末就具備「師夷長技」的思想、行為和能力,並活躍在中國的軍事舞台上。

黃一農院士在胡里山炮台考察紅夷大炮。(圖文:胡漢輝提供)
文章刊出不久,有廈門年輕學者提出異議,認為紅夷大炮的引進是澳門天主教的徐光啟。黃教授聞知後告訴我:「史學上有不同爭論是很正常現象。而問題的關鍵,則是必須善於運用史證和物證來驗證自己的論點。然而除了史證(黃克纘給萬曆皇帝的奏摺)、物證(墓誌銘)之外,還有其它證據嗎?」
黃教授告訴我,一個歷史學家的責任是善於廣益思考並勤於尋覓歷史的每一個細節,從而找到新的突破口。為了探索這一細節與突破口,黃教授不惜遠行歐洲各國,終於在英國「皇家火炮博物館」找到明末兵部尚書黃克纘主持「殲虜大將軍」鑄造的紅夷大炮。黃教授把「殲虜大將軍」的照片寄給我,他在信中說:389年前中國最早仿製紅夷大炮的碩果,僅有一門珍藏在英國皇家火炮博物館。英國人將這門火砲編號為2/262,炮身銘文為「殲虜大將軍,萬曆庚申春,總督泰寧侯陳良弼、戎政兵部尚書黃克纘;督造官黃調煥、高基山、郭應星。鑄造曾慎等」。英國人對炮長、重量、炮內徑、炮口處的管壁厚度、火門、銃耳、尾珠等數據進行了詳細地分析。
為解破一個歷史上懸而未決的課題,黃教授不辭勞苦,鍥而不捨的精神,讓我佩服之至!一場學術討論,終於在新的歷史物證和新的史觀面前結束了。
一部洋洋灑灑數十萬文字的歷史巨著,真的是「關山千萬里」啊!然而這千萬里關山有多少個關關卡卡是需要在每一個重大的細節去認真、嚴謹求證的,但是黃教授不知道走過多少這些艱難關卡的?但是他並不畏懼這些「萬里征途」,他是站在歷史人文的寬度、深度,用人文哲學的高度,去進行鍥而不捨深入調查、研究每一重大歷史節點的每一個細節,用史證、物證相互佐證,一直到真相大白,他才會透出很開心快樂的笑靨。
閱讀、感悟《紅夷大炮與明清戰爭》之後,我對黃教授說:「這部歷史巨著,是您用心靈、歷史史實、親力親為,站在歷史人文的寬度和深度,用哲學的高度,用人生特有的審美形式和心血鑄成的!」
(作者為廈門文博研究員)
時間:
2022/06/28 ~
2023/06/28
內容:
黄一农《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出版
史学批评研究 2022-06-28 13:35 发表于天津

编辑推荐:著名历史学家黄一农教授明清史研究的重磅力作!
(作者以天文学家身份纵入历史学界成为名家,研究视角新颖,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足够“硬核”。)
《红夷大炮与明清战争》
作者: 黄一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2-7
页数: 600
定价: 128.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220125225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2-7
页数: 600
定价: 128.00
装帧: 精装
ISBN: 9787220125225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实地勘查了散在世界各地的数百门明清红夷大炮,并结合庞杂的史料记述,尝试勾勒出这些西式火器的“文化传记”,重现其在中国两百多年间的演变过程和多样性。
红夷大炮的操作与铸造技术,是近代东方大陆文明向西方海洋文明学习的第一课。书中首先探索十七世纪初自闽粤沿海欧洲沉船上打捞的大炮,如何在天主教徒的努力下进入辽东战场,并在萨尔浒之役(1619)重创努尔哈赤。皇太极又如何起用降顺的汉人铸炮、操炮,并以汉人炮兵与满蒙步骑兵协同作战的卓越战术,迅速在中原攻城略地。此事不仅在中国引发了一场军事革命,更使清朝建立起亚洲最强大的“火药帝国”。
红夷大炮的操作与铸造技术,是近代东方大陆文明向西方海洋文明学习的第一课。书中首先探索十七世纪初自闽粤沿海欧洲沉船上打捞的大炮,如何在天主教徒的努力下进入辽东战场,并在萨尔浒之役(1619)重创努尔哈赤。皇太极又如何起用降顺的汉人铸炮、操炮,并以汉人炮兵与满蒙步骑兵协同作战的卓越战术,迅速在中原攻城略地。此事不仅在中国引发了一场军事革命,更使清朝建立起亚洲最强大的“火药帝国”。
明清两朝所先后发展出的铁心铜体红夷大炮,不仅比铜炮更轻更省,且大幅强化了炮管的抗膛压能力,其品质曾在世界居领先地位。然而,即使是此独特的复合金属制法,在清朝定鼎之后的长期平和状态中也遭到遗忘,十九世纪时遂无力面对列强新一代火器的挑战……
時間:
2022/05/10
內容:
**活動延期通知**【李亦園院士榮譽講座】紅樓夢與大數據的二重奏/黃一農院士
鑑於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確診人數日益攀升,為避免群聚,增加各位(已有三百多人報名)的染疫風險,本次活動被迫延期舉行。
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考古與文物鑑定研究中心 敬上
P.S.
1.出版社為感謝大家的支持,自即日起至2022/5/20止,凡購買黃一農院士新書《曹雪芹的家族印記》等著作,均可享有特別優惠,詳情請洽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https://thup.site.nthu.edu.tw/p/404-1210-214334.php?Lang=zh-tw)。
2. 《曹雪芹的家族印記》新書介紹影片(https://reurl.cc/3o3mnM)。
時間:
2022/04/14 10:30 ~
12:00
地點:
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A302
內容:
【李亦園院士榮譽講座】
題目:古物新識—從原子與分子到文化與工藝技術交流
主講人:陳東和 博士 國立故宮博物院登錄保存處副研究員
演講大綱:
探究物質的原子或分子結構,是許多科學實驗室裡的日常,其目的通常是為了解開各種物化反應機制、開發新材料與新技術等。在博物館的實驗室裡,我們面對的是不同的古物,同樣是探究物質的結構,然而,我們所關注的卻可能是古代文化與工藝交流的議題。本次演講將以國立故宮博物院近年文物科學分析為例,如玉石寶石、黑釉、清代繪畫等,討論從材料的研究出發,重新認識古物及所開啟的文化藝術交流的議題。
日期:111年4月14日(四)10:30-12:00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A302
報名截止時間:111年4月13日(三) 12:00
主辦單位: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考古與文物鑑定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主辦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考古與文物鑑定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下載檔案:
時間:
2022/04/07
內容:
歷史所李毓中老師與人社中心合作出版之西班牙閩南語刊物,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一再次登上台灣Taiwan News
人社中心透過清華出版社出版之「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一」
菲律賓LIFESTYLE.INQ刊物報導連結:World’s oldest and largest Spanish-Chinese dictionary found in UST
Taiwan News:Taiwanese, Spanish scholars discover world's oldest Spanish-Chinese language dictionary─Seventeenth century dictionary will help understand Taiwan’s history
Taiwan News:DE LAS PALABRAS A LA HISTORIA
新書「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二」:奧古斯特公爵圖書館菲律賓唐人手稿,於109年12月出版
時間:
2022/03/08 10:30 ~
12:00
地點:
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C310
內容:
【李亦園院士榮譽講座】
題目:從新喀里多尼亞Lapita陶器來源分析的結果反思史前太平洋社群互動模式的假設
主講人:邱斯嘉 博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演講大綱:
過往學者們在討論史前太平洋的社會結構時,假設當時坐落於各個小島沿海港灣附近的聚落,大多是以小規模幾戶人家為單位為主、間或有以數個較大家族聚合的部落存在。學者們也假設這些零散分布的小社群間會透過交易不同物件及婚配對象而形成以地理距離越近則關係越親近的社會關係。距離近的社群間也因為頻繁的交流,所製作的陶器無論在形制或是裝飾風格上都會趨近相似。本演講將以新喀里多尼亞的大範圍陶器分析結果來說明如何以Lapita陶器岩象分析與化學成分分析結果,檢討過去這些假設有何需要補充與改進的地方。
日期:111年3月8日(二)10:30-12:00
地點: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C310
報名截止時間:111年3月7日(一) 12:00
主辦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考古與文物鑑定研究中心
協辦單位: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研究中心
下載檔案:
時間:
2022/02/24
內容:
2021年持續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了很多既定的生活模式,也讓我們學會更珍惜身邊的人事物。
人社中心推動的「疫起‧閉關‧寫書」專書寫作計畫已經邁入第三年。
邀請您一起來聊聊寫書過程遇到的困難,寫書過程的經驗分享,期許能將孕育的研究成果早日付梓!
更歡迎想新加入此一寫書計畫的老師,一起來了解:該如何為自己的學術路途佈局!
活動名稱:「疫起•閉關•寫書」2022持續啟動
時間:3月1日(二)12:00(敬備餐盒)
地點:人社院C310R
※敬請能夠出席的老師務必於2月24日(三)回覆歆怡,以利統計與會人數並訂購餐盒,感謝!
時間:
2022/01/03
內容:
【古今詩詞吟唱演示會】
〈臨江仙〉〈虞美人・聽雨〉
〈錦瑟〉〈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回鄉偶書〉〈秋風詞〉〈浪淘沙〉
〈天淨沙・秋思〉〈沉醉東風・漁夫〉
〈尋隱者不遇〉 〈短歌行〉
〈鳥鳴澗〉〈竹里館〉〈鹿柴〉
〈美麗的稻穗〉〈靜夜思〉
〈江湖上〉 Blowin‘ in the Wind
〈飲酒詩二十首之五〉
〈念奴嬌・赤壁懷古〉
〈歌〉〈出塞〉〈江南逢李龜年〉
〈朝發白帝城〉〈定風波〉
〈天窗〉
時間:12/28 (二) 中午12:10
地點:人社院鴻遠軒外小圓舞台
主辦單位:人社院·中文系·人社中心
下載檔案: